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社会各界人士或亲自前来,或委托他人送给杨文医生的菊花,以示哀悼

2019年12月24日,是一年中的平安夜。

而对于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杨文医生来说,平安夜变成夺命夜。

就在当天凌晨6时许,杨文医生被患者家属孙文斌砍倒在血泊中,圣诞节当天零时50分,杨文医生伤重不治。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2001年7月至2018年7月,就有将近50名医护人员被患者或其家属杀害

而据丁香园的统计:“自2001年以来,至少50位医务工作者因暴力伤医事件而失去生命。

沟通无效的医患

通过民航总医院的医生回忆文章,我们可以得知在病人入院治疗半个月内,病人家属与医生的沟通交流情况有多么糟糕。“家属签字拒绝一切检查,仅要求输点液,但是输液后病情无改善好转,几个家属就认定是杨文医生输液给输坏了。”“一家人不接受疾病、不接受死亡,每天都会因为细微病情变化和怀疑医生用药,不停吵闹、辱骂、威胁。”“老太太全身重症感染···治疗效果不好预后差是肯定的。我们和家属交代病情,但完全没办法沟通。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医院监控画面

在完全无法沟通的患者家属中,老太太的儿子孙文斌的表现尤其极端。他曾放言:“我妈要是还不退烧,就把大夫弄死”。不成想嫌疑人的这句话竟然不是单纯地“威胁”,而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何阻止医生被砍?

有人提出学黄飞鸿,开了宝芝林还学了一身功夫;有人提出医院增加的安检,避免刀具的带入。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黄师傅有一身保命功夫

当然,前面是一种无奈又心酸的自我调侃,后面的建议几乎不可行。而我个人的建议是:只要各位医生学会推销保健品的招数,可以避免很多伤害。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同样是面对有治疗、健康需求的中老年人,你很少看到保健品推销员被砍的新闻。

做推销,我是认真的

保健品的推销是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医生给患者看病之前是让患者去做各项检查,而保健品推销员则是了解患者的身家背景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某地保健品推销课现场

根据患者的身家背景和文化程度来给消费者设计话术,比医生千篇一律的检查和治疗手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很多人认为,保健品推销员能够获得信任,不过是嘘寒问暖的套路。这简直太幼稚,很多人完全不了解为了让消费者完全信任产品,推销员是如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的。

1.如何高大上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崇古和现代两种流派。

崇古流派的包装话术大概有以下的关键词:暖宫、祛湿、滋阴、排毒、清热、补肾、壮阳、多重名贵中药、古法工艺、祖传秘方等等。

现代流派的包装话术大概有以下关键词:肽、纳米、基因、磁疗、酵素、远红外、负离子、超声波、高科技萃取、酸性体质、纯天然成分等等。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2019年8月21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和“卡维达”集团签约成为这家著名微商的科学顾问

不过无论哪种流派,大概都要搬出一个大佬站台,可能是老中医、也可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疗效上则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连检查都免了),延年益寿;价格上,好就是贵,贵就是好。

而如果患者到医院治疗的话,医生不仅要进行细致的检查,连治疗方案都不敢百分比打包票一定能治好。

患者如此对比一下,自然就会觉得医院水平真的太低太LOW了,完全不可相信。而各位医生如果能习得这套心法,大概率会让患者消除疑虑,解决一大半的潜在威胁。

2.如何营造消费者者放心的环境。

保健品公司为了能够成功推销他们的产品,一般都会用免费发鸡蛋的方式招揽人气,让老人们多进场听课。等老人们连续来了一两个星期后,便开始正式推销了。而为了营造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环境便于推销保健品。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来听课就有“免费鸡蛋”拿

 

推销员至少做了三方面的努力。

 

一是通过不断地上课,让患者们了解这款产品为什么是神奇、包治百病的,而能连续用一两周的时间来编造理论去包装自己的产品,这已经非常努力了。

 

二是渲染疾病的危害性,这恰好是患者们最害怕的事情,本着试一试没坏处的想法,多数患者就会毫不犹豫的掏钱。

 

三是现场的“专家”体检和病友交流。“眼见为实”的信念更加让患者们对他们的产品深信不疑。

 

反观医院,一方面医生不会高大上的理论去包装自己的医药,另一方面医院也没有组织相应的讲座给患者集体洗脑。只会老老实实看病开药的医生,怎么能让患者感到放心?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花高价钱买保健品后的老人

 

3.如何剔除反对的声音。

保健品推销过程中,总会有人阻止老人掏钱和购买。那么怎么去剔除这些反对的声音呢?

一是这类讲座只允许老人参加,这样就避免了砸场的尴尬;

二是用愚孝思维去灌输老人,儿女不给买就是不孝,他们就是嫌弃你麻烦,不让给你续命(以至于子女越是劝阻,老人越是相信推销员);

三是找子女不在家的时候,推销员进行暖心的上门服务,碍于面子多数老人还是会乖乖掏钱。

疗效好不好,你说了不算

国家有明文规定,保健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疗效。所以现在保健品的套路非常有趣,它不会宣传自己能治病,但宣传自己能续命。

所以这玩意到底有用没用,消费者还真说不清楚。为了让消费者觉得疗效好。一般保健品会这么做。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一是采用传销模式,通过传销模式,自己的利益就和保健品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痴迷者,甚至会因为家人认为保健品没用而大吵大闹;而且因为传销模式是杀熟,熟人都认为有效的东西,自己无效一定是自己打开的方法不对,要加大剂量。如新的痴迷者,孩子生病了不让吃药,孩子他爸只能偷偷喂药。

二是掌握疗效的解释权。如果有人服用了之后没用,可以说正在调养体质,效果看不出来;如果服用了发高烧,可以解释为发烧是排毒。总之,只要人没死,大多数情况都是能糊弄过去。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老老实实看病开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相比之下,医院就没这么圆滑了,不仅治疗之前会告诉你各种风险,还会在化疗、手术之后告诉病人和家属失败了。

如果学学那些卖保健品的,把治疗失败说成阶段性成功,然后告诉患者你拉人住院我们给你多少回扣,不知道医患矛盾能减少多少。

跑得了和尚也跑得了庙

一个医院,如果患者死亡,那么就算医生可以辞职,医院大楼也不能凭空飞走,医院领导们总还要继续工作下去吧。

这种焊死在原地的模式,给那些存心报复的人留了空子。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事发医院门口

但这种情况在保健品行业就完全不存在。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北京女子高烧数日不就医,只喝如新g3果汁,几天后因肺部严重感染死亡”。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父母、姐姐和姑姑谈起林某的去世,悲痛不已——图据北京青年报

该死者不仅服用“如新”,本身也是“如新”的推销员。重病期间,“导师”一直告诉他发烧是排毒,直到她排出了自己最后一丝阳气。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

出了人命后,死者曾经在如新的“导师”们纷纷失联。而如新公司则称,自己的产品从来没有宣传过疗效,涉事经销商已开除,并且加强了商德培训。

人跑了,经销商也不见了,总公司又撇开了关系,你说这时候砍谁去啊?

 

互害型社会

不论是医患矛盾问题,还是混乱的保健品市场,说到底是一种“互害”。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相关新闻截图

我们先来看一则2013年的旧闻:河南新乡市凤泉区大块乡东风造纸厂污水灌溉麦田一事遭曝光。

记者问:“这水浇出来的小麦,你们自己敢吃吗?”

村民答:“(嘿嘿)都卖给你们了。”

记者又问:“你们自己不吃呀?”

村民答:“自己不吃!”

大家仔细品品村民的回答,真是“直接”而又“诚实”,其中充满了“恨与麻木,甚至带着同归于尽的味道。”

他们恨什么,当地强势的造纸厂污染了农田,污染了地下水,村里的人饮水吃饭都得不到基本保障,他们反应过这类问题,可是基本没有得到解决。

那么,他们的报复的逻辑就是:他们把受污染的粮食卖给“你们”,谁让“你们”的造纸厂污染了“我们”的田地?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蓄谋伤医的人同样持这种逻辑,“我交那么多钱(或许还包含了红包)治病,病情没见好转,人没了,钱也没了,我不搞你,我搞谁?”

而在医患关系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医患双方其实都在承担着巨大风险,如果治疗效果好,那么剩下的一切都好说,说不定还送医生锦旗。

假如治疗效果不那么好,患者家属或患者本人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则极易产生纠纷或发生恶性伤医事件。

 

鲁迅先生在《杂感》一文中写到:“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在金字塔型的社会模式下,“勇者”寥寥,“怯者”繁多,而除了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以外,大多数人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这种“互害”的模式下,惶惶不可终日。

王学泰先生在《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中提出了“游民文化”,他认为:“游民意识是强烈的反社会性,破坏性,拉帮结派,做事不择手段,狠,残忍,有奶便是娘等等”。

为什么医患双方都不安全?

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

而在现代社会中,游民们不相信未来、原则、不信任他人,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一切都工具化,只追求眼前利益,并且极端、情绪化。

他们一旦认为他们遭受了“不公平”“迫害”“陷害”,就会把平日积攒的仇恨全部施加到对方,并且用最极端的方式进行报复。

 

可怕的是,金字塔中下层的游民们不仅是受害者,也是社会堕落的推动者,一旦他们得势,他们便会成为这种模式的忠实维护者。

综上,不论医生还是患者,只要处在这种模式中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安全感,而想要破除这种互害式的相互倾轧,在这种模式下基本无解。

(完)

上一个:

下一个: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