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约:7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历史的车轮滚滚,即使功勋卓著,当世称雄,也不过在史册中占些许篇幅,未必能被普罗大众熟稔。
一旦属于他们的时代过去,只剩下冢中枯骨。
一个历史人物如果想要让人千古传诵,还得超凡入圣,达到神仙境界,才能深入人心乃至被朝廷重视,立庙祭祀成为民间信仰。
蜀汉五虎上将中无一人符合三立标准
如果以传统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个标准来看,蜀汉集团的人物中数诸葛亮的德操、文章、功绩都为天下公认,最合乎三立的标准;关羽素有忠义之誉,又屡立奇功,符合立德和立功,却没有立言;张飞、赵云、黄忠等,皆算不上立德,充其量只有立功。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东山岛上的武圣庙
以这个标准来看,达到“三立”成就的诸葛亮并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但成就远逊诸葛亮的关羽却在后世称为神,在全国各地都有庙宇,还渗透进佛教、道教,是今日中国人最为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
历史中真实的关羽
关羽在史籍中的记载非常简略。
《三国志》用了很短的篇幅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其中关羽传总共不到一千字。而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了英雄记、典略、魏书、蜀记、江表传等已经失传的书,对关羽的身世稍有完善。
陈寿著《三国志》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关羽之所以要改字,说法甚多,但蜀臣改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把读音近似“胜”字的都改掉了。比如,诸葛乔本诸葛瑾之子,过继给诸葛亮之后,将本字仲慎改为伯松;又如《太平御览》引《蜀志》记载黄忠的字为“汉叔”,而黄忠本字汉升。
因为刘备先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很有可能蜀臣都要避讳“胜”字,所以关羽才改字为云长。
范长生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卒于东晋元帝太兴元年(公元318年)
不过,对于关羽改字还有一个解释,民国卢弼编著的《三国志集解》转述清代人的说法称,当时有个名叫范长生的修仙之人,事奉过刘备,到十六国成汉李特时还在,活了一百岁,关羽也许是为了避讳这位仙人而改字。
清代人的观点虽然未必有说服力,但后世的关羽已经成神,所以清代人才会将关羽与修仙之人相联系。
关羽的生年不详,只知道是亡命逃奔刘备所在的涿郡。刘备礼贤下士,结交豪侠,中山巨贾张世平、苏双等贩马累巨赀,纷纷资助刘备招兵买马。
《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桃园三结义”
关羽深服刘备的为人,真心拥戴他。刘备做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部曲。后来,关羽追随刘备南征北战,故事不多。
曹操与刘备合兵袭杀吕布的时候,关羽看上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跟曹操说好了要娶回家,结果曹操发现这女子长得很漂亮,就自己娶了,让关羽很难堪。这与后世为了神化关羽而编造的关羽不近女色的说法很有矛盾。
刘备背叛曹操割据徐州,曹操率军征讨,俘虏了关羽。关羽投降曹操之后,受曹操厚恩却一心思归刘备。关羽为曹操袭杀河北名将颜良,解除白马之围,后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挂印封金投奔刘备。曹操嘉许关羽忠义,没有追赶。
这一段历史虽然是称赞关羽的,但实际是以关羽之忠义衬托曹操之大度,至于真实历史是什么样的,就不得而知了。
曹操南征荆州,刘备携民奔逃,狼狈不堪。此时刘备将大部分精锐部队交给关羽让他先行一步,后来这就成为刘备打下荆州、益州基业的原始资本。
荆州关公文化园中的青铜关公雕像,重约1200吨,手握70米大刀
所以,赤壁之战后刘备将关羽看作元勋,让他镇守荆州。可是关羽也因此而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竟然看不起马超和黄忠,先后受诸葛亮和费诗规劝。
关羽出兵北伐,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是后方的糜芳、士仁却因关羽素来轻慢下属,不肯按时输送军需。而关羽明知军锋在前,后方尤重,却不思安抚部将,反而发狠话说战事结束回江陵后就要治糜芳和士仁的罪。俩人心怀怨惧,见孙权偷袭荆州,便投降了孙权。
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他的骄傲自大也最终葬送了自己。
明代画家商喜所绘《关羽擒将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关羽曾经于百万军中袭杀颜良,被后世誉为勇将的典范;他也曾水淹七军擒拿于禁,亦有智谋;刮骨疗毒,不惧疼痛,何等英雄气概。
但同时,他傲气骄志,不仅看不起马超黄忠,更轻慢下属,导致兵败被杀,让人叹之惜之。史籍之中的关羽,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后世加工后的关羽
关羽的形象在唐代以前都与历史记载没有太大区别。唐代以后,说书开始流行,民间开始了对三国人物的演义再造。在关羽短短的历史记载之外,人们对关羽的传说改造主要有几大方面。
一是充实历史故事。从关羽投奔刘备到关羽投降曹操,这段时间关羽都没有太多的故事记载。
王可伟油画作品《温酒斩华雄》
但是在民间话本中,给关羽增加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智诈赚徐州、降汉不降曹、正气护二嫂、千里走单骑等。到赤壁之战以后,更是传奇如潮,华容还报曹操、长沙义释黄忠、单刀劫持鲁肃等。
这些故事,有一些是将发生在其他人物身上的历史事件移植到关羽身上,有些是对关羽生平进行想象扩充,有些是将历史记载改造扭曲,逐渐把关羽塑造成了忠义无双、勇猛无敌、一身正气的完人。
虽然传说演义并没有回避关羽身上的真实的弱点,比如骄傲自大、轻慢下属等,但这些故事更多表现出戏剧性。关羽对马超的不屑被演绎为一出玩笑,对黄忠的不满更被直接回避。
在影视剧中糜芳也逃不了被丑化的命运
而因为关羽的轻慢和苛责而背叛关羽的糜芳、士仁则被塑造成了十足的小人,反而增添了关羽的悲剧色彩。
二是抹除人物本性。历史上真实的关羽绝不是一个具备崇高道德修养的人,他早年亡命奔逃,到涿郡结识刘备,都显示出关羽实在不是安分守己的良民,而是有很大野心的。
同时,他也有大部分男性身上共同具备的特点——好色,曾经要强娶他人的老婆为妻,甚至还因为被曹操捷足先登而暗自吃醋。可是这些人物本性都被传说演义回避了,甚至不惜编造出关羽为了保护两位嫂嫂而彻夜立于门外的故事。
影视剧中完美的关羽
在纷乱的三国时代,女性充满悲剧性。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因为胜败存亡,女人被当作物品在枭雄之间频繁转手,也看到无数女性随着战局的变化而不知所踪。
刘备徐州兵败后,他的“妻子”被曹操俘虏,之后便不知去向,是否得到了关羽的保护不得而知。但从刘备后来频繁纳娶新的夫人来看,徐州的“妻子”应该没再回到刘备身边。
传说演义将关羽设定为不近女色的贤者模式,构建了将关羽进一步神化的事实基础。
三是增加神话色彩。关羽之死其实是非常简略的,先是兵败被孙权俘虏,后与关平一同被斩杀。
云长死后睁眼吓孟德
这段故事背后人添油加醋,增加了赤兔马绝食而死,吕蒙遭关羽灵魂索命,曹操见关羽头颅睁眼而病倒等。在关羽死后,青龙偃月刀被赐予潘璋,结果潘璋却鬼使神差与关兴相遇,关兴杀了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
这些故事大多在宋元时期流行于民间传说中,丰富了关羽的神话色彩。不仅如此,宗教也来凑上了关羽的热闹。
关羽显圣玉泉山
关羽被害后,显圣玉泉山上,大呼“还我头来”,僧人普静对关羽说,将军索还头颅,可是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关羽乃顿悟稽首而去。这个故事的叙事模式很像历史上诸葛亮、费诗劝诫关羽之事。
纵观关羽的传说,可以发现这些故事总体上与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有一定关系,是对真实历史的变造,但同时也符合为丰满一个神话人物的需要。
神话后的关羽
在关羽身上更多塑造了民间所景仰的意识形态,如讲义气、敢说话、债必偿、仇必报等朴素的道德观念。这一点上来说,倒并不完全符合统治者所倡导的伦理道德。
这也正好印证了前文所述,符合儒家“三立”标准的诸葛亮并没有被神化,被神化的反而是并不完美、有很多真实人性的关羽。
但在神化关羽的过程中,却回避了其一些人性面,反而将关羽改造以符合官方倡导的价值观。这种矛盾的出现,到底是人民的智慧,还是人民的奴性呢?
关羽崇拜的由来
关羽的人生巅峰在荆州,急剧凋落败亡也是在荆州,所以荆州是关羽崇拜的源头。
于是,在关羽死后,荆州地区民间的祭祀中就多了一个关羽。中国古代社会民间信仰盛行杂神崇拜。在宋代理学思潮兴起以前,民间对历史人物的供奉鲜有客观标准,任何生前有影响的人物无论其功过是非,死后都可能受到奉祀或崇拜。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如范阳一带祀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蔡州则有吴元济祠。此三位在唐朝是有影响的人物,但也都是臭名昭著的叛贼。只要是某地人或死于某地,某地的先民们就可能立庙崇祀,成为一方之神灵,甚至形成一种区域性的信仰和崇拜。
而关羽信仰和崇拜最初在其死难的荆州出现正是如此。
据《神僧传》,“江陵多神祠,人俗常所祈祷”。关羽身死后,即被江陵地区崇奉为本地神祗。《当阳县志》载,孙权杀害关羽父子,并用诸侯的礼仪埋葬了尸体,“邦人墓祭,岁以为常。”
唐代董挺《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中说,玉泉寺西“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证明了早在隋唐之前,荆州地区百姓就祭祀关羽了。
端公舞
在今湖北西部、陕西东南部,流传着一种被称作“端公舞”的民俗。
据考证,“端公舞”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巫舞和古楚宫廷乐舞,如今是以祛病消灾、保家平安为主要表演目的的民间巫舞。这种舞蹈以降神为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巫术。
它在舞蹈中模仿再现的巫术动作,如猿猴步、蛇步、禹步,模仿自然界的猿猴、也模仿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还模仿古代圣君大禹。行巫之人通过模仿让自己具备神性,得以和厉鬼沟通,请求厉鬼不要作祟,保佑百姓平安丰收。
关羽兵败被俘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不敢直接与厉鬼斗争,只敢通过各种方式迂回地表达对厉鬼的恐惧和顺从,通过供奉和祭祀安抚厉鬼,祈求他们不要为害人间。
研究认为,最早在荆州地区祭祀关羽,也属于祭祀厉鬼的一种。关羽被孙权军袭杀,身首异处,死时满腔怨怒,化作厉鬼。百姓惟恐关羽灵魂将其怨怒发泄于人间,危害一方,遂小心供奉,但愿免灾避祸。
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载:荆州玉泉祠,天下谓四绝之境,或言此祠,鬼兴土木之功而树。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缁俗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其面,历句愈明。侮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非斋戒护净,莫得居之。
开天五虎系列——1/4关羽雕像
玉泉山上的关羽祠堂,里面供奉的关羽凶神恶煞,往来之人只要对他不敬,就会被恶鬼缠身不得好死。关羽作为一尊恶神,无寸功德施与百姓,却还要百姓小心供奉,只求不要作恶。
这体现了百姓何其卑微的心态?敬鬼神非为感谢其功德,只愿其不要为害人间。
在民间传说中,人们神化关羽是因为他嬉笑怒骂一如常人,可是神化之后的形象却忠义刚正有悖人性。
这与百姓在祭祀中敬奉鬼神却只为乞求它们不要作恶,体现了何等相似的矛盾性。
崇拜厉鬼的奴性
民众对待关羽态度中的矛盾性,非仅体现在关羽一人身上。
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担任邺城的地方长官。他刚到任就听闻了当地有个“河伯娶妇”的传统,即每年此地的官员、长老、巫祝都要向百姓筹款数百万,名为给河伯娶妇的费用,其实只花了二三十万,其他都被贪污了。
西门豹除巫治邺
巫祝负责到民间寻找有几分姿色的女子,让她沉入河中献给“河伯”,以乞求不要发大水。百姓长期以来苦于出钱又送命,却不敢违抗,只得带着家中的女子逃亡。
“河伯”这样的神仙,并未给百姓带来任何便利,却不时就要发个大水淹没当地百姓的农田和栖居地。人民对他的态度却是花大代价祭祀它,祈求它不要给百姓带来灾祸。
如果西门豹仅仅是戳穿了官员、长老和巫祝利用民众的恐惧心理贪污行骗的把戏,并不能给民众带来真正的安宁,因为还是有可能发大水,到时候民众可能就会反过来责怪西门豹惹怒了“河伯”了。
这正如现代社会揭露丑恶现象的敢言者,有的人非但不感谢他们反而还斥责其破坏社会安定。
为了解决这个死局,西门豹带领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引漳水入渠,既解决了泄洪问题,又可以灌溉农田。虽然有百姓对开渠感到厌烦劳累,甚至还有人认为与其这样劳累受苦不如开倒车回到向河伯祭祀美女的时代。
但工程完成后,当地百姓受惠于水利工程,才庆幸听从了西门豹。类似的祭祀行为,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西游记》中鲤鱼精的形象
《西游记》中,鲤鱼精“灵感大王”跑到通天河为妖,抢占了老鼋的住宅,要村民以童男童女为代价保风调雨顺。唐僧来到通天河,鲤鱼精想吃唐僧肉,被孙悟空叫来观音菩萨将其收走,救了唐僧也顺便救了当地百姓。
要是没有唐僧、孙悟空的到来,还不知道鲤鱼精要吃多少童男童女。
在这个故事中,通天河的安宁原本是正常状态,鲤鱼精以破坏正常状态为要挟让百姓供奉它,百姓不思反抗竟然听从了,不得不让人唏嘘。
当地百姓或许还会这样想:“要不是鲤鱼精吃了童男童女,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吗?”
孙悟空向龙王求助
还有凤仙郡求雨,明明是天庭主动剥夺了凤仙郡百姓的雨水,百姓却要日日祭祀天庭,求天庭宽恕降雨。明明是你本应该拥有的东西被剥夺了,却要你好生哀求剥夺者手下留情,如果剥夺者开恩还给你一点,你就要叩头感谢,这便是几千年来不成道理的道理。
难怪孙悟空见不得天庭作威作福,他身上寄托的是几千年来百姓不敢明言的反抗,但也仅限于在传说话本中口嗨,却不敢付诸行动。
关羽从厉鬼到真神
祭拜关羽厉鬼只是一种民间信仰,终究不入大雅之堂。
历代统治者原本是反对民间信仰各种怪力乱神的,如《新唐书·狄仁杰传》记载:“吴楚俗多淫祠,仁杰一禁止,凡毁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
广州的金花古庙中供奉的是“金花娘娘”,这座古庙也曾当做“淫祠”捣毁
这里面的“吴楚俗多淫祠”,肯定包括关羽的祠庙。但狄仁杰是唐代中前期人,他毁祠的举动很可能得不到民间的真正信服,所以之后关羽祠庙又立于荆楚之地。
前文所述,唐代的范摅记述了关羽显圣的玉泉山祠,范摅是唐僖宗咸通时人,可见晚唐时期对关羽的崇拜丝毫不受朝廷毁淫祠的影响。
但此时关羽形象还是阴森可怖的,百姓祭祀的不过是凶神恶煞的“关妖”。这一形象到宋代还有影响,南宋人洪迈《夷坚志》载,潼州治西关庙中的关羽像,“黄衣急足,面怒而多髯,容状可畏”。
不过此时关羽的传说和事迹已经被民间再造了,否则以关羽凶恶的形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朝廷许可为民间祭祀的神祇。
官方再造关羽神的过程是从北宋开始的。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朝廷式微。五代更替,大多是军阀割据,枪杆子里出皇帝。北宋立国之后,急于重塑社会价值体系,安定人心。统治者心思急切,也就顾不上借力是否来自怪力乱神了。
历史上的关羽既有忠义之名,当可以垂范世人。宋代学者对关羽的描述,大多都集中在忠于汉室、不恋富贵的内容上。统治阶级的加入,人们对关羽的印象就被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人所过滤和重塑,淡忘了关羽是一个怨怒而死的厉鬼,转而将其勇武、忠义的高大形象植根于民间。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
宋真宗曾经敕令在解州修建关羽庙,宋徽宗崇宁元年又追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封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壮缪义勇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封英济王。
有宋一代,关羽被加封无数个头衔,成为被统治者认可的真神,而关羽庙也再不是曾经的厉鬼淫祠,变成了有编制的宗法武庙。
明清时期,在统治阶层的推动下,关羽信仰继续发展。明洪武元年,在顺天府正阳门建关羽庙;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帝圣君。
从此关羽又被抬升为皇帝,关羽庙都变成了关帝庙。清代继续加封,协天伏魔大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等等。
功利主义的信仰
虽然朝廷是从教化民众要忠君的角度来抬升关羽的地位,但老百姓并不买账。
对于统治阶层,百姓的态度和对厉鬼邪神是一样的,就是因为惧怕而小心供奉,而事实上历代统治阶层也都是干着把百姓原本天然应得的东西剥夺,再让百姓乞求朝廷开恩把被剥夺的东西一点一点回赐给人民。
荆州玉泉寺中的关羽塑像
如此看来,统治阶层干的事跟凶神恶煞的厉鬼也没什么区别。
而民间信仰关羽,另有功利主义的需求。民间信仰原本就是多神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神,而神的功能也并不固定。既然朝廷允许关羽信仰的存在,民间就索性把他们的美好愿望都交给关羽。世人崇拜关羽,主要就是希望关羽能够保佑平安富贵,与朝廷所倡导的“忠义”并没有什么关系。
武财神关羽
实际上,民间对各种神仙的信仰往往是很不稳定的。
据1907年年的一期《时事画报》的报道,广州久未下雨,两广总督总督岑春煊竟下令向雨神开炮,留下了笑料。美国传教士卫三畏记述,他曾见广东官员原本毕恭毕敬在龙王庙里祈雨,祈祷了两三天后毫无效果,就命令手下将龙王爷的塑像从庙里搬出来,放到毒日下暴晒。先前虔诚祭拜,旦见不效,马上就抛弃神仙,足可见国人永远只关心切身眼前直接利益,稍放长远或略有拐弯就弃如敝履了。
安卓用户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获得《汉末三国》专辑
你就可以了解更多汉末三国的历史故事啦
IOS用户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汉末三国》专辑
对关羽也一样。明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各地广建关帝庙,民众于是就近将关羽当作万能神来崇拜。不论是求福、求子、求财、求雨,都要抬出关羽像来。
河北《沧县志》记载,乡民抬出关羽像来求雨,一旦雨来,则欢欣鼓舞,来年继续抬拜。若是雨不来,村民就奔走相告,说本村的关帝像不灵了,打听打听哪个村的关帝像比较灵,偷来祭拜。本村这个不灵的关帝像恐怕也逃脱不了被毁弃的命运了。
香港差人也要供奉关羽(注:差chāi 人,粤语指警察)
如今,工商业、服务业从业者都喜欢在店堂中供奉关羽像,盖以关羽为行业的保护神。很多异地的同乡商会更是把关羽当作会馆的镇馆之神来祭拜。
民国以来,不再建设关帝庙,却在千家万户复制了无数个迷你关帝庙。有多少人是真心信仰关帝,这不好统计,但相信绝大多数在店里摆放关羽像的人,无非就是求个心理安慰,一旦生意兴隆未必会感谢关羽,而一旦生意失败,恐怕就要懊悔自己没有祭拜关羽了。
这种心态,依然与古人对厉鬼的畏惧性崇拜类似。
结语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李丰楙先生曾经指出:在帝制中国的时代诸神神格的完成与提升,是民众与官方的互动结果,儒家士人与行政官僚在其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对于民间信仰的文化生态,在不同的时空中,形成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对关羽的信仰正是如此的过程,先是民间对敬畏厉鬼的传统,后被官方因统治需要提炼出符合教化精神的内涵而大力推广,封官晋爵。
摸霍去病名字可以“祛病消灾”
而民间则顺水推舟,将原来的厉鬼崇拜和后来的万能神,一股脑儿加到了有官方加持而成为合法崇拜对象的关羽身上。若没有官方的加持,民间信仰就会被斥为淫祀而遭到禁毁。
纵观关羽信仰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看出这个信仰混乱的民族骨子里的奴性和功利心。
对于怪力乱神,不知反抗,反而要供奉起来,乞求其不要发怒降灾。而信奉神明,又仅仅是为了求取利益,毫无哲学和心灵层面的需求。
如此心态,怎不让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