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政权面对北方的魏国只能采取被动防守的战略,再也无力“收复中原”。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姜维得到情报,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在关中治兵,于是急忙上书,劝刘禅早做防备。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禅形象
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根本没把姜维的警告当回事。
同年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其中邓艾率魏军精锐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听取了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
就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定居洛阳一年后,东吴也迎来了它的末代皇帝——孙皓。
生长于乱世
孙皓,字元宗,(孙)权孙,(孙)和子也。
公元250年,孙皓的父亲孙和在和鲁王孙霸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流放到故鄣,没过两年,权臣孙峻便派遣使者赐死孙和,孙和的家眷又被流放到新都。
孙和画像
在孙皓的青少年时光里,他亲历了这个家庭的颠沛流离,目睹了父亲的惨死,年幼的他在吴国内部的权斗中挣扎求生,可以想象,一只落魄的凤凰是如何胆战心惊的活到成人。
公元263年,蜀汉刚刚灭亡不久,景帝孙休宾天,摆在东吴政权面前的不仅有虎视眈眈的曹魏,还有国内出现的叛乱。
虽然景帝有儿子,但无奈孩子实在太小,这时的孙吴政权需要一个能稳定局面的君主,于是左典军万彧向城乡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了流放中的孙皓。
游戏《三国志12》中的孙皓形象
永安七年(264年)八月初三日,孙皓被拥立为帝,仅仅两年后,孙皓就把六叔孙休的两个儿子杀掉。
此时的孙皓也不过25岁。
“为了活下去,我必须做暴君”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共在位十六年,在这十六年间,为了强化皇权,孙皓杀戮臣子无数,并大力清除对自己权力构成威胁的宗室成员。
孙皓画像 图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吴臣薛莹如此评价孙皓:
“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
陈寿评价他:
“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
在后世史书和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孙皓一直是暴君的代表,可是查询史料发现,孙皓在即位之初,居然采取了一些仁政。
例如《江表传》中记载:
“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孙皓在当上皇帝后,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让过剩的宫女出宫许配人家,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明主。
那么,“明君”孙皓和后来的“暴君”孙皓,到底哪个才是他的真面目?
这要从吴国朝野内部的权力斗争讲起。
《晋书·五行志》中记载:“皓既肆虐,群下多怀异图,终至降亡。”事实上,东吴内部的政治生态,一直是“群下多怀异图”。
会稽王孙亮(243年-260年)
公元252年,孙权病亡后,年仅9岁的太子孙亮即位,主少国疑,吴国的权力自然就落在了权臣的手里。
太傅诸葛恪看准时机,迅速掌握了吴国军政大权。
“帝即位,独擅内外事,百官总己,以听于恪。”
诸葛恪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发动北伐,但战争耗资巨大,无果而归,这引起了吴国朝野的不满。
诸葛恪(203年-253年)
建兴二年(公元253年),时年10岁的少帝孙亮联合宗室孙峻,利用吴国上下的不满情绪,扳倒了诸葛恪。
诸葛恪的败亡,标志着另一个权臣孙峻的崛起,而掌握了吴国的军政大权的权臣孙峻,开始大肆残害宗亲,废太子孙和,杀掉孙权之女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
《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记载:
“(孙)峻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
三年后,权臣孙峻在北伐的过程中去世,孙亮本以为可以亲政,万没想到孙峻在临死前将手中的权力交给了堂弟孙綝。
而孙綝远比孙峻更加凶狠残暴,难以对付。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
公元258年,孙亮被孙綝废为会稽王后,又改立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
此时的孙綝专权已经到了可以任意废立君王的地步,吴国上下尽在孙綝的股掌之中。
孙休即位后立即封赏孙綝,“封綝为丞相,荆州牧,增食五县。”又封孙綝的弟弟们为侯,“綝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有所陈述,敬而不违,于是益恣。”
有一次,孙綝进献牛、酒给孙休,但是孙休没有接受。于是,孙綝酒后口出怨言说:
“初废少主时,多劝吾自为之者。吾以陛下贤明,故迎之。帝非我不立,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
当初老子废孙亮的时候,一帮人就劝我自己做皇帝算了。但是我认为陛下贤明,故此迎立他为帝。今天我奉献礼物被拒绝,孙休竟然待我与一般臣子无二,我现在要考虑孙休到底合不合适做皇帝了。
这些话传到孙休耳朵里,让孙休又恨又怕,一年后,孙休与张布设计捕杀孙綝。
至此,吴国宗室掌权的局面得以结束,但是,皇权旁落的局面并没有的到改变。
吴景帝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
孙綝死后,濮阳兴和张布等人崛起,孙休依然是权臣的傀儡,甚至死后连自己的儿子能不能继承皇位都不能决定。
于是,等到孙休一死,濮阳兴和张布就废掉了孙休太子而迎立孙皓。
从上述事例来看,吴国的权力结构一直是皇帝与贵族(宗室)共治的局面,皇位要想坐得稳,皇帝必须借助权臣的力量维系统治,而权臣又必须扶植“听话”的孙家皇帝,以此来解决权力合法性问题。
一旦皇帝想要集中权力就必然和权臣产生冲突,结果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吴国权力背后血淋淋的事实,让年轻的孙皓非常清楚,要想在弱肉强食的吴国宫廷内活下去,就必须学会残暴。
因此,在他统治期间,在不断加强皇权同时,必须清洗一切对自己权力产生威胁的臣子和宗室。
让皇帝畏惧的权臣
那么,吴国这种权力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呢?
孙吴立国的基础就是靠江南大姓,而要保障这些大姓的利益,孙吴实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
所谓复客制即国家允许官僚所有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而所谓世袭领兵制即吴国允许世家大族将领士兵可以世袭。
随着江南士族在东吴政权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这些士族豪强位高权重,势力开始不断膨胀。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
以陆逊为例,由于其军功卓著,孙权又极为重用,陆氏一门地位显赫,先后出“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
而在其他各个郡守和县令之中,江东吴郡子弟则居于大多数,“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
可见,豪强士族此时已经基本把持和操纵了东吴政权。
而这些江南大族在政治上“势倾于邦内”,经济上“储积富于公室”,“牛羊满原隰,田池布千里”,军事上“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比如吴将贺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
这些手握经济和军事命脉的士族豪强对孙氏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防止自己重蹈前任们的覆辙,在孙皓即位后,除了找各种理由诛杀这些大臣外,还起用了一批身份低贱的“小吏”,比如何定、岑昏等。
岑昏(?-280年),三国末年孙吴人,吴末帝孙皓的佞臣
这些人平日里就是为非作歹的地痞流氓,他们能被孙皓起用,唯一的优点就是愿意奉承孙皓,对孙皓的话言听计从。
所以,孙皓就利用这些地痞流氓,授予他们合法的官职以便监视朝中大臣的言行。
为了活下去,孙皓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监察大臣们的言行,防止他们有越轨言行,孙皓加强了监察制度,最典型的就是设立了受他直接指挥的校事官。
官员在背后偷偷议论两句国是,被孙皓知道了就会打开杀戒,更别说那些敢于“顶撞”孙皓的臣子,他们的下场更是悲惨,比如尚书熊睦劝谏了几句,孙皓就命人用刀头上的环把他活活砸死。
除了对建业的“京官”言行进行监察,孙皓监控的触手也伸向了宗室和地方。
孙奋(?-270年),字子扬,吴大帝孙权第五子
比如凤皇三年,“会稽妖言章安侯奋当为天子,临海太守奚熙致书诞,非论国政。诞上白熙书,而不白妖言,遂被送付建安作船······熙夷三族。”
会稽有传言说章安侯孙奋为当上天子。临海太守奚熙写信给会稽太守郭诞,虽然没有讨论国政,但郭诞回信时没有提及传闻,也要被治罪。
郭诞惶恐无法自白,其功曹邵畴派人陈情。孙皓仍然极度生气,于是邵畴担心郭诞不能免死罪,自杀为他证明,留下遗言。于是孙皓免除郭诞的死罪,流放建安 。
孙皓又派人收捕临海太守奚熙,奚熙自知死期将至,就发兵自卫,被其手下杀害,首级被送往建业,孙皓夷灭其三族。
可是他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就把孙奋及其五个儿子都杀掉,又觉得宗室孙秀“握兵在外”,逼得孙秀投降了晋朝。
而孙皓对待地方官员更是严厉。
连环画中的孙皓形象
比如:会稽郡有大旱,车浚上表请求朝廷救济,孙皓认为他是想以私人恩惠收买民心,就杀了车浚把他的头挂在柱子上示众。
还有湘东太守张咏交不上赋税,孙皓将他就地斩杀,然后把他的首级在各郡巡游示众。
在孙皓心里,吴国的臣子绝对不能对他这个吴国皇帝暴露出一丝违意,只有建立“唯我独尊”的至高皇权,孙皓才能保证自己在东吴的宫廷里活下去。
所以,孙皓在吴国内部营造的恐怖肃杀的气氛,就是孙皓维持自己统治的手段,也是他活下去的依靠。
明智的投降
在蜀汉政权灭亡16年后,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冬,晋武帝发兵六路大举伐吴,晋军由北向南,兵锋所指吴军毫无抵抗意志,用了不到六个月的时间,晋军就打到了吴国首都建业。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
公元 280 年5月1日,晋国大军兵临建业城下。此时,三国的历史才真正走到了尾声。
在《江表传》中记载,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大势已去时,对群臣说了一番心里话:
“皓又遗群臣书曰:“孤以不德,忝继先轨。处位历年,政教凶勃,遂令百姓久困涂炭,至使一朝归命有道,社稷倾覆,宗庙无主,惭愧山积,没有余罪。自惟空薄,过偷尊号,才琐质秽,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诫,诗人有彼其之讥。自居宫室。仍抱笃疾,计有不足,思虑失中,多所荒替。边侧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横流,忠顺被害。闇昧不觉,寻其壅蔽,孤负诸君,事已难图,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晋平治四海,劳心务于擢贤,诚是英俊展节之秋也。管仲极雠,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为汉臣,舍乱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损厥志。嘉勖休尚,爱敬动静。夫复何言,投笔而已!”
在这封末代皇帝的政治遗书中,孙皓措辞严厉的展开了“自我批评”,仔细分析这封“检讨信”你会发现孙皓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或许正是“残暴”的孙皓才能让自己全身而退,而只有东吴的快速覆灭,才能让皇室内的血腥内斗得以终结。
东吴灭亡
在《建康实录》中有一段对孙皓投降的场景非常简洁的描述:
“后主以草缚,衔璧舁榇,见濬于军门。”
末代皇帝孙皓用草绳将自己捆住,用嘴上衔着象征国家权力的大印,扶着棺材,去见王濬。
东吴灭亡,天下归晋。
结语
东吴灭亡后,和蜀汉末代皇帝刘禅一样,孙皓也被送往晋国首都洛阳。
在谒见武帝司马炎时,司马炎指着一个座位对孙皓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听了,竟然还敢这么回了一句:“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晋武帝司马炎没想到的是,孙皓这句话竟然一语成谶。
西晋开国后,其内部的官僚集团迅速分化,严重破坏了西晋王朝的权力结构。
而在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之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更无法掌控西晋复杂的政治局面,于是,西晋的官僚集团迅速卷入疯狂的内斗之中。
八王之乱导致北方蛮族起兵南下
随着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西晋原有的权力结构也随之土崩瓦解。
趁此机会,南下蛮族起兵反晋。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两年后,晋怀帝于平阳遇害。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
随后,司马炎的从子司马睿率领晋朝统治集团南迁至汉地南部,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
从此,直到隋朝统一天下,中国历史进入了260多年的分裂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再到淝水之战,这个时代从来不缺战乱,不缺故事,更不缺乏闹剧。
那么,好不容易才统一全国的西晋王朝,为什么又以极快的速度走向灭亡?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晋朝皇室贵族为何选择衣冠南渡?
关于这些问题,您都能在我们的新专辑《两晋南北朝》中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