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至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中间200多年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
在这段时期,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因为大体上继承了中原汉人政权的制度,而且民族组成较为单一,即使存在政权更迭也与民族问题无关。
南北朝并立
而北方由于是汉人与胡人共居,民族问题成为每一个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的流血牺牲。
西晋灭亡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北方大地战乱不断,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也有汉人政权)。
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相互攻伐,中原大地上战乱不休,一度建立起统一政权的氐族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于东晋,使得北方再次回到战乱不休的状态。
《淝水之战》插画来源:@洋葱拉面
而真正在北方建立较为长久政权的是鲜卑族。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时,中国北方已经再难找出一个可以威胁鲜卑族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
但是,鲜卑族的统治者们仍旧不能高枕无忧,因为在如何处理与人数多于自己的汉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之前的历史并没有提供什么经验,鲜卑族统治者必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过于激进的汉化改革
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如何完成对人口较多的汉族的统治问题上,之前登上历史舞台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不能提供经验,但是却可以提供教训(虽然不知道怎么做对,但一定知道怎么做错)。
最不能实行的政策当然是残酷的民族隔离和压迫政策(这里的压迫是指一个种族对于另一个种族的全面压迫),因为这样势必积压最大的民族仇恨,试图这样做的匈奴和羯族最终在冉闵的报复中几乎灭族。
漫画中的冉闵形象
于是,鲜卑族北魏政权的孝文帝拓跋宏第一次做出了尝试,他的改革措施大家耳熟能详,就是汉化改革,这次改革可谓比较彻底,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使用汉族服饰礼仪,并效仿汉族官制, 以及均田制。
两晋南北朝(音频):带你走进这个历史上最动荡、皇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
IOS用户直接长按二维码进入专辑
安卓用户直接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获得新专辑
孝文帝的这样一番改革,必定会受到汉族的拥戴,因为说汉语,改汉姓等举措给了汉人文化上的认同感,而均田制则给了汉人经济上的好处。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
但是孝文帝的这种改革措施有些过于激进,必然遭到鲜卑族一些守旧派人士的反弹,这种反弹其实在历次改革中都会存在,但是只要改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种反弹很快就会消失。
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最初反对改革的鲜卑族守旧派在被孝文帝以铁腕手段镇压下去以后,大部分鲜卑贵族都拥护选择拥护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其实理由也很简单,这种改革让这些鲜卑人的日子过得更加舒服了。
如果没有那个遗留问题,这次改革将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民族融合,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六镇起义,尔朱荣与北魏瓦解
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改革几乎涉及所有人也惠及所有人,但是有一群人除外,他们就是镇守边境的鲜卑军户。
这些人中不乏鲜卑贵族,在改革实行前,这些军户地位较高,但是孝文帝改革时,他们却被排除了改革之外,而随之迁都洛阳和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这些人的地位开始尴尬起来。
北魏迁都
那么,试图进行彻底的汉化改革的孝文帝又为什么要单单留下这些军户继续保持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呢?
答案显而易见:同等条件下,保持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人战斗力更强。
游牧民族的战争动员能力远高于农耕民族,战争成本也远低于农耕民族,于是,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这些鲜卑族军户们仍旧保持着鲜卑族以往的游牧习性。
一个民族,两种生活方式,若这两种生活方式都能公平的在国家中获得利益,这种方式并非不能继续下去。
鲜卑贵族
但由于统治者太过醉心于汉化改革的成功,而忽视了边境鲜卑族军户的问题,最终导致汉化鲜卑贵族利益越来越大,而边境未汉化的鲜卑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被挤压。
于是,新的隔阂在帝国中产生,它类似于民族矛盾,但又不能说是纯正的民族矛盾,因为矛盾的双方是未汉化的鲜卑人与汉化鲜卑人加上汉人。
未汉化的鲜卑人对于汉化的鲜卑人与汉人的仇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拉大,这种仇视终于导致了直接动摇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边境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其组织性其实并不强,它更像是一次在汉化政策中利益受损的鲜卑人对于汉化政策的强烈反弹, 这次起义最终被尔朱荣率领的契胡人镇压。
但是尔朱荣对于汉化政策的意见可能更大,他利用北魏孝明帝元诩想要从胡太后手中夺回实权的机会带兵进入洛阳,进入洛阳的尔朱荣一口气杀掉了2000余名汉化的鲜卑族官员和北魏朝廷任用的汉人官员,朝中官员在此劫难中几乎被尔朱荣杀光。
尔朱荣(493—530年)
经历过六镇起义和尔朱荣之乱,北魏鲜卑族的汉化尝试已经几乎可以宣告失败,而北魏拓跋鲜卑的统治基础也被彻底瓦解。
与此同时,在北魏这只巨兽的尸体上,两个强人开始分别崛起,而他们依旧面临着如何处理胡人(主要是鲜卑人)与汉人之间关系的问题。
宇文泰与高欢,不同的选择
北魏后期中央政权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只能依托于当时的各路军阀,而在这些军阀中,又以高欢实力最强。
高欢(496年—547年)
532年,孝武帝元修在高欢的拥戴下登基称帝,但他其实只是个傀儡,元修无法容忍高欢的专横。
于是,在534年,他偷偷的逃向长安,去找另一个人,一个唯一有可能与高欢一决高下的人——宇文泰。
见孝武帝脱离自己的控制,高欢也立刻另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至此,北魏政权最终分裂为东魏高欢集团,与西魏宇文泰集团。
梁与东西魏
高欢和宇文泰的身份也十分有趣:高欢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而宇文泰则是一个汉化的鲜卑人。
也许,正式由于这种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后来各异的行事风格。
高欢和宇文泰都知道:北魏拓跋氏过于激进的汉化政策需要改变,而不同的是,高欢的几乎推翻了前朝的所有政策,而宇文泰则更多的是做一些形式上照顾鲜卑人情绪上改革,而前朝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革措施其实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
电视剧《独孤天下》中的宇文泰形象
而无论是从军力上还是综合国力上,高欢东魏集团都强于西魏宇文泰集团。东魏高欢集团,由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地广国富,人口逾二千万,可用之兵超过20万。
而西魏宇文泰集团,主要由关中世族组成构成统治集团核心成员,人口不足千万,可用之兵不足10万。
也许是因为实力上占优,使得高欢拉拢汉人的需求没有那样强烈,而高欢立国所依靠的力量也主要是原六镇中的鲜卑族官兵。
北魏六镇中的鲜卑贵族官军成为高欢的权力基础
高欢虽是汉人,但他说鲜卑语,蔑视汉人,部下将领绝大多数都是鲜卑人,而对于鲜卑军事贵族的行为,高欢也多纵容,致使治下的汉人广受鲜卑军事贵族的欺压,双方矛盾日渐增多。
而实力处于劣势的宇文泰就不能像高欢那样霸道了,为了对抗强敌,他只能尽最大努力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
府兵制与关陇集团
东魏西魏分裂时,原六镇兵士大多归附东魏高欢,只有少数在西魏宇文泰的控制之下,这少数人也是宇文泰最初的家底,他必须将这些家底牢牢控制在手中。
由于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鲜卑人,宇文泰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恢复他们的鲜卑姓氏。并且在军中委以重任,这样一来,这些原六镇鲜卑军士们的地位得到提高,战斗力也明显上升。
北朝重骑兵
然而单单靠这些努力是不足以逆转宇文泰集团与高欢集团之间的实力差距。宇文泰必须想方设方动员人口众多的汉人。
但是,由于之前的北魏过于激进的汉化改革,导致鲜卑人对于汉人的仇视十分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动摇西魏集团的统治基础。
为了拉拢汉人,又不伤害鲜卑人的感情,宇文泰开始了一系类操作。
宇文泰的想法很简单:想尽一切办法,让汉人和鲜卑人利益绑定在一起。于是,他开始组建将汉人贵族和鲜卑人贵族都大量参与的关陇贵族集团。
西魏独孤信专业皇帝老丈人
由后来的西魏北周官员大多出自关陇集团可见。这个集团就是当时绝对的权力核心,而宇文泰非常鼓励集团内的汉人与鲜卑人通婚,这样一来,在婚姻纽带的加持下,宇文泰治下的汉人贵族与鲜卑贵族基本完成了利益绑定。
完成对于汉人贵族的拉拢后宇文泰收到了相当丰厚的回报。
原本这些汉人贵族,地方豪强们掌握着相当数目的地方武装,随着宇文泰的西魏政权得到汉人集团的信任,这些私兵得以编入西魏的中央军事体系之中,这让宇文泰西魏集团的实力得以大幅提升。
关陇集团的形成
大统十六年(550年),宇文泰进一步把征兵对象扩大为所有的均田户,这样,西魏军队中汉族士兵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而均田制本身就是鲜卑政权拉拢汉人的最好手段,汉人大多以农耕为主业,土地就是所有汉人所追求的利益核心,给了汉人土地就很容易得到汉人的拥护。
其实,东魏西魏分裂后也都继承了北魏的均田制,但是,正如上文所说,东魏的鲜卑族勋贵集团不受控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使汉人的受益程度远小于预期,大量汉人因为土地被鲜卑族军事勋贵们抢占,而再次沦为流民,这些流民不但难以征伐充军,甚至还会构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而宇文泰的西魏政权由于继承了北魏经过汉化改革后的官职,官员们的土地兼并不那么严重,帝国中存在数量巨大的自耕农。
这些自耕农都可以算作均田制的受益者,他们的利益也与西魏的存亡紧紧绑定。
所以,这些人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帝国的征伐与组织,他们是西魏以及后来北周政权的巨大的军事预备队。
严格意义上讲,东魏以及其后的北齐政权更像是一种非正常军事政权,一切为了军事服务;而西魏北周政权则更像传统意义上的政权,军事服务于政治。
陈、齐、周势力范围图
军事政权的特性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的战斗力,但这种战斗力不可持续。
这种行为方式的改变也造成了一旦宇文泰的西魏集团超过东魏高欢集团,这种差距就只能越拉越大。
高欢集团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前期集中优势力量一举消灭宇文泰,可惜的是高欢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
宇文泰的遗产:雄踞世界的隋唐帝国
宇文泰集团在与高欢集团的缠斗中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是因为他很好的处理了民族问题。
宇文氏的北周社会运行效率远超高家的北齐,这种差距在宇文泰和高欢的继任者手中越拉越大。
宇文泰死后,北周的统治者们在宇文泰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进一步被消解,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鲜卑族还是汉族,其利益都跟整个政权绑定的更加明显。
电视剧《独孤天下》中宇文邕形象
这也是在仅仅20多年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伐齐时,能够毫不费力的组织15万大军的原因。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公元581年,左丞相杨坚代周,改国号为“隋”,公元589年,隋军攻灭偏安江南的南陈,持续了200多年的大分裂终于结束,中华大地终于重新归于统一。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
之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文治武功在唐帝国达到顶峰。
但是,唐帝国在刚刚立国之时也曾经被北方的突厥压的喘不过气来,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取胜,所仰仗的正是那些动员潜力极大,组织性极好的大唐府兵,府兵制在宇文泰死后百年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今天如果去到西安,你可以站在西安的古城墙下向下眺望,你可以来到西安历史博物馆,可以感受大唐的强大与包容。
但是在感慨大唐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余,你的脑海中同样应该浮现出这样的一番场景:
在还不是太繁华的长安宫殿中,一个叫宇文泰的汉化鲜卑人时常夜不能寐,东边的强大的东魏政权让他寝食难安,他苦思冥想,寻求能够让汉人和鲜卑人都能被有效组织起来的方法。
为此,他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终于他成功了,他让他治下的臣民都与帝国的利益进行绑定,无论是鲜卑族还是汉族。
宇文泰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出了持续数百年繁荣的隋唐帝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