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两天,我们发布一篇《一瓶矿泉水引发的争议:为什么合理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后面简称为“一瓶矿泉水”)。
这篇文章发出之后,大家留言积极踊跃,从反馈内容来看,基本分成两派:一派言辞激烈,批评我们屁股坐歪了;另一派对我们的文章观点表示理解,认同。
以上的留言并没有放出,ID打码
另一派的观点就不放出来,我们循迹晓讲对大家的留言一直秉持“只要言之有理”就会放出来(除非突破微信红线),换成已经逝世的李医生那句话就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公众号的初衷之一,为了这个初衷,我们也付出了代价。
为什么26日的文章不能留言的原因
对于意大利女留学生的新闻,我们还想再聊聊,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3月26日,又有一则新闻引爆了网络。
《南京日报》刊发题为《为了684个“老外”的安康》的文章,称赞了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对外籍居民的服务。(注:仙林街道是南京市最大的外籍居民聚居地。)
文章一经发布,就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南京这些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和那位意大利留学回来的同胞享受的“正常待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篇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看工作人员如何服务684个“老外”的。
“街道成立了由4个分管领导带队的外籍人士工作组,每个组配一名翻译、一名医生、一名街道中层干部,还抽调了36名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专门做好“一对一”服务保障。”
街道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粗略算一下加上网格员大约是52人服务684个“老外”。与此同时,同在南京的仙龙湾社区共有1900多户居民,但是社区人员只有4名。
http://njzj.net/web/article/view.aspx?id=62567&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不仅服务人员远远大于普通社区,而且贴心的服务让我们看了都很感动。
“有的‘老外’一次只买4片面包,确保每天吃新鲜的,我们就每天送上门。”“‘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性购买了4大桶,我们就帮他一桶一桶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有一位外国友人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我们硬是派了两个人抬上4楼、送进家里。”“有个小年轻酷爱淘宝,我们有一天帮他送了20多趟快递……” 3月3日深夜,东方天郡有居民报告,说一户外籍居民好像出门了。最后发现,原来是这户“老外”的高中生儿子过生日,同学把生日礼物送到了家门口,孩子并未出门,觉得很委屈。第二天一大早,街道“同心园”园长郝智慧立即带着生日蛋糕上门,疏导“老外”小伙子的委屈心理。
经过如此细心、贴心、暖心的服务,最后当然得到了“老外”的夸奖。
“我该怎么说?你们的参与和支持简直是完美,使我在隔离期间尽可能地舒适,我看不到需要改进的地方。”3月12日下午,解除居家观察的一名德国公司外籍员工家属,通过微信向郝智慧表达了谢意。
既然在“特殊时期”可以做到如此贴心的服务,那么贴心服务一下隔离在家、海外归来的同胞又有何不可的呢?
为什么同胞要求喝矿泉水就要被喷、被人肉呢?为什么“老外”大件物品可以让两个人抬上四楼,送到家里?
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同胞如此苛刻严厉,对“老外”如此包容贴心?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意大利女留学生事情。
根据当天的视频内容,女留学生之所以要出去,是因为她购买的矿泉水在外边,没人帮她拿进来;而此时,她已经三天没有喝水,所以当事双方发生了冲突。
在面对隔离工作人员时,女留学生的态度并非蛮不讲理,双方都有点情绪波动,但至少都还保持克制。
视频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当女留学生说:没有水,没有水怎么活?现场工作人员回答:所有人都是这样喝的。大家都这样为什么你不行呢?你见过有人跑出来嘛?
女留学生又说:这样喝对吗?旁边的男子回答:人家没有意见你怎么有意见。
“大家都这样为什么你不行呢?”“人家没有意见你怎么有意见。”
这种回答是不是很眼熟,在我们的父母、老师是不是就是拿这些话“教育”你的。比如:“大家都剪短发,为什么你要留长头发?”“大家都买白鞋,你为什么不买?”
要求“发型一致”体现的是一种权力
这种逻辑的扯淡之处在于,把集体凌驾于个体之上,因为每个个体的情况不同,就应该有区别,简单的一刀切,拿“集体”压“个体”,拿“多数”压“少数”。
我们再把这句话拆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大前提:别人怎么样你就要怎么样;小前提:别人没意见;结论:你就不能有意见。
你不能有意见的潜台词就是:“你在挑刺,有你好瞧的。”
果然,在视频的结尾,工作人员警告留学生:我跟你讲这里不是来旅游的,我现在警告你一遍,如果你下次还要这种情况,我们会采取法律措施,就是强制性把你带走。
诚然,在“特殊时期”有特殊规定,但是,也不能因为“特殊时期”而对人的合理诉求简单粗暴的回绝。
如果,这位同胞不是意大利回来的留学生,而是意大利在我国的留学生,情况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种对待“老外”的“超国民待遇”其实本来就是所有中国人应该享受的、正常的“国民待遇”。我们《一瓶矿泉水》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那些人们所愤慨的“超国民待遇”,本身并没有超过一个国家给予其国民正常待遇的范畴,人们之所以看不顺眼,主要是一般国民确实没有享受过类似的、正常的待遇。··· 能否把所谓的“超国民待遇”覆盖到每个国民,成为一种日常的国民待遇,才是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标尺。”
最后,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希望这种“用心、贴心、暖心”也用在对待自己同胞身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