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前期有五虎上将、五子良将,个个威猛雄壮,故事也颇为传奇。

可到了后期,却只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三英战吕布

从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张飞战马超,到后来几乎没听到过有统军将领单挑出战,似乎是人物的能力出现了巨大的衰退。

其实,在真实历史上,两军摆开阵势,先出一人单挑并不存在。

双方交战真实情况是两军各自排好军阵,以阵为单位集体冲击,如果一方阵脚乱了,就会被对方打散,战斗失败。

如果将领足够骁勇,会身先士卒,头一个冲锋,甚至独自冲入对方阵中刺杀敌将,军队群龙无首阵脚自乱,只能败逃。

这就是关羽斩颜良的真实情况。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关羽斩颜良

这种骁勇的独自冲锋,再加上人们对春秋时期寓礼于兵的历史记忆,杂糅成戏剧演艺中的将领单挑。

但即使在小说演义中,到了三国后期小说家不再塑造类似的英雄故事,反而让战争回归历史真实。

小说家的演义模式,并不是越往后写越偷懒,而是因为后期的将领其人其事,确实与前期的英雄人物有很大不同,这两种时期人物作为的区别,也是历史上创业期和守成期老板(君)员工(臣)行为的通行模式。

在权力的金字塔当中,如此情况几乎是每个王朝必然会出现的,我们从中也可以窥探出权力金字塔的运行逻辑。

打天下

公元前206年,因为不得重用,韩信从楚军跳槽到汉军。

但韩信既不是刘邦的同乡朋友,又不是贵族或游侠,身份上的差异让刘邦也没有重用他,仅仅给了他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

在此期间,估计韩信心情也比较压抑,不守规矩,卷入了一起案件,与同案犯十多人一起被判斩刑。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韩信一开始在汉军的事业发展并不如意

图源电视剧《楚汉传奇》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韩信这个无名小卒就将消失在历史中,他存在的意义或许仅仅是一个数字,甚至如果刘邦的大管家不是萧何,韩信可能连数字都不是。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具有传奇性,韩信在临刑前对着监斩官夏侯婴大喊了一声: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夏侯婴也不简单,听到这句话之后敬佩韩信是个奇人,就把韩信给放了,并且还向刘邦推荐韩信。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夏侯婴 图源电视剧《楚汉传奇》

此时的刘邦并没有亲眼见过韩信的出奇之处,却也没有坚持斩他,更没有责怪夏侯婴私放犯人,而是给了夏侯婴一个面子,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韩信大难不死,后面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和登坛拜将的故事。

在韩信的故事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不一般的地方。

首先是韩信,虽有一身才华,但情商不高,恃才傲物,不善逢迎,长期不受重用;然后是夏侯婴,个性十足,不循规蹈矩,英雄惜英雄;最后是创业初期的刘邦,宽容手下,随机应变,终于成就了一代英杰。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刘邦与萧何 图源电视剧《楚汉传奇》

打天下的老板和手下员工,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就是识人之明、责任感和信任。

也就是说老板与员工在识人、责任、信任这三个点上是相互接受认可的。

而在这一组老板员工的行为模式之中,老板是关键

刘邦手下管着那么多人,他不可能对每个人都详加了解,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要想人尽其才,他要做的就是掌握好离他最近的几个关键人物,并给予他们绝对的信任。

这几个关键人物中就有萧何、夏侯婴,刘邦并不认识他们给自己推荐的人,但只要是推荐了,刘邦就会给这个人机会,这种信任源自刘邦完全信任萧何、夏侯婴。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刘邦 图源电视剧《楚汉传奇》

由于老板的完全信任,萧何、夏侯婴等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把老板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完全负起他们该负的责任。

反之,如果老板对他们不够信任,他们也不可能尽心尽力。

因为如果听老板的,做得好就全是老板英明,做得不好是自己执行不好;不听老板的,做得好是功高盖主,做得不好是不听命令活该,无论如何自己落不到好。

正由于刘邦是一个能识人、会用人、信任人的老板,真正有能力之人也能感受到刘邦的素质,他们才会云集于汉军旗下,最终造就了刘邦统一天下的成功。

坐天下

在历史上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每一个历史的大公司都逃不过初创期、成熟期、衰退期、覆灭期的周期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定律,与一脉相承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密不可分。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

创业初期,老板为了能够人尽其才,尽快壮大力量,不得不充分信任手下,有时候甚至给予几乎完全独立的便宜之权,以防权力掣肘,造成麻烦。

创业成功之后,老板马上就会变了面目,一步一步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

因为攻守之势变异,先前自己是进攻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付敌人,对自己没有坏处;但当自己已经是天下的主人后,任何曾经的创业伙伴都会成为自己潜在的敌人。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洪武朝死亡的功臣

于是,老板就会不得不挖空心思防止别人威胁自己的权力,那些先前的团结对象就变成打击对象了。

东汉后期,以外藩身份入继大统的汉桓帝刘志,希望铲除专权的外戚梁冀。

但是刘志在朝中没有势力,只能依靠原来封国的旧部和内廷的宦官。刘志花了十二年时间,逐步扩大势力,加强宦官的力量,最终铲除了梁冀。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梁冀(88年-159年9月9日)

梁氏外戚被灭后,新贵变成了宦官,东汉朝廷又进入宦官专权的时期。

纵观历史,凡老板成年有主见的时期,往往是宦官专权比较多,而老板年幼则是外戚专权比较多。成年的老板依靠宦官,主要是因为宦官是残疾人,几乎对老板的宝座没有威胁。

所以,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权”并非独立存在的“宦官”,宦官之所以能“专权”就是因为他们是老板的一部分。

而东汉末期的混乱局面就是老板本人造成的。

为了挽救危局,文人士大夫纷纷站出来谴责宦官,并且采取一些行动拉宦官下马。

虽然士人并不都是道德高尚的,除去后人偏袒士人而进行的美化,应该还是有一批有责任、有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员工)希望借弹劾宦官来匡正朝政的。

然而,作为老板来说,员工反对宦官本质上就是反对自己。

站在老板的角度来看,一旦老板按照员工的意思不再让宦官干政,老板自己必然孤立无援,很容易就被员工左右,老板就又成了员工的工具和傀儡,没了宦官则又要回到梁冀专权的时代。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党锢之祸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被老板允许的,所以老板只能选择站在宦官一边,打击士大夫(员工),爆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在秦制中,员工拥有的一部分权力,是能够对老板形成制约的。

这种权力结构让责任、担当、信任成为贬义词,不管是谁,只要他不是老板,而且拥有权力,他就不能有责任,不能有担当,也不可能获得老板的信任。

在老板眼里,员工的责任、担当约等于野心,信任约等于欺骗。

了却君王天下事

再把目光投回到汉初。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开始对有功的员工各自封赏。其中功劳最高的当数萧何、韩信、张良三人,但他们三个的结局却各不相同。

前203年,韩信率军灭齐国之后,向汉王刘邦讨要齐王之位,这个行为让刘邦十分不爽。灭楚后,刘邦先移封韩信为楚王,以便就近控制韩信。

随后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准备借机征讨韩信。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韩信 图源电视剧《楚汉传奇》

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不得而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完全是刘邦为征讨韩信而埋下的伏笔。

随后,刘邦依陈平之计假意出巡云梦泽,命令楚王韩信到路上迎接,想要趁机抓捕韩信。接到命令后,韩信果然中计,被刘邦抓了起来。

如果韩信真要谋反,以他的智谋怎么可能不知是计,又怎么可能乖乖站在路中间迎接刘邦呢?况且汉朝新立,韩信就算要谋反也绝不可能只靠自己一国之力,必然要联络其他人,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齐心协力叛刘邦而拥韩信呢?

所以,韩信绝不可能谋反,这一切都是刘邦长期积累的对韩信的不爽和猜忌的一次爆发,就是要挖空心思把韩信除掉。

老板视公(天)司(下)为私产,创业之时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和目标,老板与员工才可以戮力同心、共谋大事。

可一旦公司上市,大功告成,那些与老板合作的人,都可能会因为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名望和实力,自成一体,自然而然就会(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分割老板对公司的绝对所有权。

而功劳越高的人,越容易被老板猜忌和防范,处境也就越危险。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功劳最大,危险也最大

刘邦的大汉公司上市之后,处境最危险的自然就是韩信、萧何、张良三人。

刘邦抓住了韩信,废除他的楚王之位,贬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而萧何与张良,处理危局的方式各不相同。

萧何的作用不在统兵打仗,在安定后方,所以即使公司上市,刘邦也离不开萧何,反而更加需要萧何这样的管理型人才。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萧何月下追韩信

但这不等于萧何就没有危险了,聪明的萧何也一直在思考自保之法。眼看刘邦最想除掉韩信,萧何索性再帮刘邦一把,密谋将韩信处死了。

韩信的一生,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见萧何月下追赶自己之时,何曾想到后来害死自己的,也是这个人。

而事奉一个老板,又何尝不是如此,今日尽心效忠,日后反受其害。

这个道理,张良一早就懂得。

当初张良投效刘邦就不是百分之百的忠诚,他本只想为故国报仇,恢复韩国,出身高贵的张良骨子里其实根本瞧不起这个草莽英雄刘邦。

只不过形势比人强,天下大势不可逆转,七国并立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张良也只能转变策略,放弃复国。

刘邦的公司上市之后,被封为留侯的张良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一早就借口有病退居幕后,不再过问公司内务,最后得以善终。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张良(约前250年—前189年)

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禹州)人

张良的所作所为被萧何看在眼里,但萧何最初并不认同,他以为只要时刻猜对老板的心思,自己也能安全。

然而,萧何还是算错了。

尽管他帮助刘邦除掉韩信,刘邦却并不会因此解除对萧何的猜忌,还派兵监视他的饮食起居。萧何这时才明白,自己远不如张良高明。

于是他学习起秦国的王翦,假装贪污恣肆,这才让刘邦放松对他的警惕。

萧何最终保全自己,实际上与张良殊途同归。

为天下之不可为

汉初有三杰,中期有卫、霍,而汉末只能信用宦官,招揽董卓,似乎朝中已然无人了。

其实并非天下没有英才,灵帝培养的西园八校尉中也有曹操、袁绍这样的英杰。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行为模式变化了。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曹操形象 图源电视剧《三国演义》

创业期可以肆意发挥,而守成期间就只能循规蹈矩,一切都是根据老板的需要。而越到覆亡的关头,反而越少人站出来勇担大任,是守成期的循规蹈矩发展到极致的状况。

比如明末,外有女真,内有流民叛乱,帝国的军队需要同时应付多场战争。

此时本应当是英杰辈出,甚至再造一个三国都极有可能。

然而,在公司最为艰难困苦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一个能人站出来帮助老板挽救危局,甚至地方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实力派效法汉末故事,拥兵自保,逐鹿中原。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崇祯的形象

崇祯在这场危局中表现出了极端矛盾性。

一方面他太需要有能力的员工站出来帮国家解忧纾困,另一方面他又极端畏惧任何一个员工因为有权或者有功而威胁老板的权威,所以不给任何一个员工便宜行事的全权,而在客观上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一旦失败又要被老板压上全部责任。

为了镇压起义军,老板赋予杨嗣昌、孙传庭等人很高的职位,却又不责成各地分公司的员工听命于杨嗣昌、孙传庭,老板给他们的职位仅仅是个空头支票。

在东北关外,虽然让袁崇焕全权负责辽东战事,然而辽东的地方官和军事将领也并不完全受袁崇焕节制,甚至还留下了嚣张跋扈的毛文龙对袁崇焕形成掣肘。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袁崇焕(1584年—1630年)

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直扑京师,崇祯把全部责任都推给了袁崇焕,找个借口把他抓起来杀了。

崇祯年间的老板与员工之间,最需要责任、担当、信任,却一条也没有;最不要猜忌和循规蹈矩,却个个都是。

如此,公司就只能是无可救药的覆亡了。

崇祯越害怕权力被威胁,他的权力就越是成为虚无的东西,无法得到切实的贯彻。

所有员工都不再(不敢)承担任何责任,也不认为自己是跟老板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天下兴亡更是不关自己的事。

权力的本质是有效的服从,员工只是表面上磕头,各自都在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里的财产,这不是有效服从,权力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什么汉末和明末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大概是因为经过几千年的驯化,老板员工的行为模式已经彻底固定化、程式化,权力金字塔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直到任何一块石头都动弹不得。

老板眼里的好员工

在老板眼里,评价员工的标准从来不是能力、才干、人品,而是是否符合老板的需要。

创业期间,老板能够做到礼贤下士,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老板本人的人品,而是事业的客观需要。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夏侯惇形象 图源动画片《三国演义》

夏侯惇跟着曹操东征西讨,功勋最高,被曹操表为汉前将军。但曹操进位魏王之后,夏侯惇宁可自降官阶,也要求曹操改封他为魏官。

夏侯惇不惜自降身价,无非就是要让曹操放心,自己永远忠于曹家。否则荀彧、孔融、杨修等人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再比如,宋代的赵普跟随赵匡胤,后为宰相。

在赵匡胤当老板时期,赵普曾经抓住一个叫冯瓒的人,他想要贿赂老板的弟弟赵光义的亲信刘嶅,赵普将此事向老板告发。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赵普形象 图源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为此,赵光义对赵普十分不满,认为赵普是故意阻拦赵光义继承董事长,俩人就结下了梁子,后来赵普被罢黜很难说没有赵光义在背后使绊。

不久赵匡胤暴毙,赵光义不明不白继承了董事长的职位,得位不正很让他苦恼自己的合法性问题。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

此时,赵光义又想起了赵普。

赵匡胤在位,不希望传位于弟弟而希望传位于儿子,赵普帮赵匡胤是理所应当。

等到赵光义夺了董事长的宝座,赵普绝不可能继续坚持反对赵光义继位,谁当老板都跟他没关系,他没有理由这样做。

赵光义的召唤与赵普的跃跃欲试一拍即合,赵普回到朝中,炮制了“金匮之盟”,帮助赵光义创造了继位合法性的依据。

再立新功的赵普受到荣宠日盛,甚至高于前老板时期。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赵普的朋友兼老板,帮谁不帮谁,对赵普来说不存在道德上的区别。

谁当老板,赵普就帮谁。

即使站在赵光义的角度来看,赵普当年帮助赵匡胤排挤赵光义也并没有错,反而可以从中看到赵普尽心为老板办事的忠勉,如果赵普一面收到赵匡胤的器重一面还帮赵光义积极篡夺董事长之位,这样的人才应该严加防备

所以赵光义才在自己受到合法性困扰的时候又想起赵普,其原因未必在于赵光义心胸多么宽广,而在于赵普对于每一个老板来说都是一等一的好员工。

老板不仅需要办事的,也需要捧场的。

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道:把眼睛擦亮,认清大势才能活的久一些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

宋真宗赵恒爱好道教,掌管财政的三司使丁谓投其所好,耗费巨资修建了空前奢华的玉清昭应宫。玉清宫竣工之后真宗大为高兴,提拔丁谓做了参知政事。

对老板如此,对上司也类似。

丁谓做了参知政事之后,一把手宰相是寇准。一日他们共进午餐,汤羹弄脏了寇准的胡须,丁谓连忙帮寇准擦干净。

寇准见状十分不齿,说:“参政国之大员工,乃为长官拂须耶”。之后,丁谓的典故就成了成语“溜须拍马”中“溜须”的由来。

在老板眼里,能为其所用的员工就是好员工。

老板对员工有各种不同的使用,有的用来打天下,有的用来稳人心,还有的用来取悦自己。

在旁人看来,似乎这些事情都有辱斯文、有辱道德,可是在权力金字塔的逻辑中,道德从来就是装点门面的粉饰,而非构筑大厦的基石。

结语

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在历史上也是有其老板必有其员工。

老板英明,员工必然英明,老板有担当、勇决断、会信任,员工必然敢任事、负责任、尽其能。

如果老板昏庸,员工也必然昏庸,即使满腹经纶的亚圣人,也只可能把平生所学用在如何让老板感觉舒服上。

纵观历史,凡是创业的老板,大多都比较有作为,但任何一个公司,老板的后代总是越来越不行,到后期基本都持续败家。

此时公司并非没有人才,而是老板不再需要能够发挥才干的人才,员工们基本都在钻研如何在老板面前表演忠诚,做好标准的磕头姿势,背地里只为自身性命和家族财富作打算。

一旦到了公司危难之时,老板越期望员工能站出来共克时艰的时候,反而越没有人肯站出来为老板卖命,公司覆亡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完)

上一个:

下一个: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